收藏本页 设为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招聘信息               下载专区               图片新闻
         首页 > 师德楷模 > 正文  

魏可镁院士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7-06-13浏览次数:

 

姓名:魏可镁院士年龄:职业:教师性别:

心血铸就荣誉之冠

―――记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福州大学教授魏可镁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魏可镁教授和他的课题组十余名科研人员,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5项重大科技成果,如此高水平、高效率的研究工作在普通高校中并不多见。有关专家在参观魏可镁教授的实验室时赞叹道:这里的科研设备和条件并不先进,而这里的研究工作却实实在在是一流水平的!"

拼命三郎"攀高峰

坐在笔者面前的魏可镁院士随和得令人惊异。岁月的沧桑使他己青丝染雪,探遂的目光里蕴藏着坚毅和自信。身为福州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没有一丝架子,与记者谈话,他笑眯眯地坐着娓娓而谈,还时不时地搓搓双手。笑得满脸泛红,使人很难与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联系在一起。他的助手们都说,魏老师对科学的热爱,对人生的执著,对祖国的忠诚,对名利的淡泊,正是他走向成功的催化剂。为了我国工业催化剂事业的发展,用魏可镁院士的话说。他是拼了命的。

     魏可镁与催化剂结缘始于1973年。在一次全国固氮会议上,决定福州大学从工业合成氨入手,进行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当时福州大学没有人从事催化研究,更没有进行工业催化剂研究所需要的17000C的高温熔炉和高压活性测试装置。万事开头难,何况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面对攀登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魏可镁没有退却。

     有一次,因仪器故障,致使冷却水渗到高温的熔炉,炉内气温骤烈剧增。魏可镁和他的同事们还来不及反应,熔炉就发生了爆炸。他利同事们都受了伤。伤愈后,他仍精神抖擞地进行实验,就是在这样极其艰险的条件下,他共熔炼了200多个催化剂样品,而每一个催化剂样品必须经过5 个昼夜不停地活性测试。他不顾有毒气体的侵蚀,在实验室的一隅,架起简陋的床架,困了就地休息。

历时八载,酷暑寒冬。年轻的科学家一炮打响!高活性A11O-3 氦合成催化剂终于诞生了,它填补了我国高性能氨合成催化剂的空自,荣获1983 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魏可镁并末因此而止步,紧接着向A201铁钴催化剂进军。

一天,他在家里查资料,突觉胸部疼痛难忍。他双手紧按胸前,眼角渗出泪水。当医生的妻子林恒英催他去医院就诊。从医院回家,他又悄悄地溜到实验室,搞A201去了。又有一次,魏可镁在家里忽然灵感突发,觉得应该在"活性助剂"上作些文章。他匆匆赶去实验室,当他在化工楼出现时,周围老师哈哈大笑,他追随大家目光一看,才发现自己是一脚穿拖鞋,一脚穿凉鞋。

魏可镁是一个作风严谨的科学家,但也不乏幽默气质。这对恩爱夫妻有这样一段相声式的对话:"人家上午8点上班,你天天7点半上实验室;人家下午5点下班;你呢,没6点到不了家,晚上还经常干到半夜。实验室什么东西那么吸引你?"林恒英心疼地怪他。

"我与实验室里的催化剂谈恋爱去啦!"魏可镁乐哈哈地说,"人家都说我是 '五好丈夫'难道我都没关心你? "

"孩子病了。你关心过没有? 孩于的学习,你管了没有?"妻子林恒英穷追不放。

"你瞧你。有你这位优秀的小儿科医生。我过问不是多管闲事?"随即魏可镁又认真地说,"事业嘛,应该比家庭重要"。

从魏可镁的身上,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新时代知识分子不断进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奉献精神促成了又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19859年,A201 型催化剂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90年,该催化剂年销量达1000 吨,约占全国氮合成催化剂总销量的1/4。这就是说,在不增加生产设备的情况下可增加产值2.16 亿元。

永不停息的追求

合成氨厂使用的高温变换催化剂,含有毒铬元素,是强烈致癌物,在装塔使用及催化剂废弃时,会严重地污染环境。并对生产操作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变催化剂的铬含量都在6 -14%。金国每年生产约 4000 吨的高变催化剂,提供给1000 多个小型氨厂和50 多个中型氨厂使用,每年向大自然排放的铬量在1000 吨以上。

为减少环境污染、造福人类的重大课题,魏可镁、郑起等人立即着手研究。然而,面临的事实是:自20 年代高变催化剂在工业上应用以来,铬的污染一直是国内外悬而未解的难题。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科学家。

为了寻找部分替代铬的合适助剂。魏可镁、郑起等人反复地筛选配方。实验-做下去,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是经常的事。上至魏可镁教授,下到普通实验员,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部在12小时以上。5 年来,他们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吃苦耐劳,成了课题组的风格。

经过200 多次反复筛选配方和大量的结构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取代铬的两种助剂。这两种助剂,不但无毒而且价格低廉。铬量也由6-14%降低至2%。这种低铬、高效、节能的新型环保高变催化剂先后在福建、浙江、湖北三家催化剂厂生产。并在全国百余家中小型氨厂推广使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B116 型低铬中温变换催化剂1991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环保局列入"1993 年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找术推广计划"。

     鉴于福州大学魏可镁教授等人在化肥催化剂方面所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1996年10月,经专家评估,国家计委决定投资5356 万元以福州大学催化研究所为依托,建设“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全国高校18个国家工程中心之一,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国家工程中心,由魏可镁教授负责筹建并担任中心主任。

"无断层"研究队伍写百分之百戚果转化

     在魏可镁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队伍中,有五十几岁的学术带头人,有四十几岁的科研骨干。还有三十出头乃至二十几岁的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呈现"梯队"和"互补"的良好态势。

如今四十几岁的人就是当年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在他的课题组里,有四位就是这样的"出身"。

魏可镁教授说:"对待'工农兵大学生,耍有辩证眼光,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郑起等人原先就是福建省重点中学"老三届"的高材生"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大学阶段学业上受到一定影响,但他们的素质是好的,参加工作后又勤于钻研。富有拼搏精神。他们的成才乃至做出重大的贡献是顺理成章的事"。正是基于这种注重实际能力而不光看文凭的"用人辩证法",便魏可镁教授周围凝聚并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在全国有相当地位和影响的化肥催化剂科研和开发的人才群落。凭着这个人才群落,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的科研成果在福大诞生,凭着这个人才群落,福建省和全国化工系统乃至全国地方院校中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福州大学组建,凭着这个人才群落,福州大学为国家奉献数以亿元、十亿元计的经济效益。

以魏可镁为代表的这个化肥催化剂科研和开发的人才群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数十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魏可镁教授看来,应用性研究成果假如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就只配扔进废纸篓。他和同事们奋力追求,并实实在在达到的是百分之百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他们有几个长期固定"挂钩"的厂家,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耍中进行科研选题,与教学结合进行科研,工业中送到工厂试生产,取得成果后再进入教材回到课堂教授。各个环节良性循环,互相促进和推动。

这就是魏可镁教授走过的充满艰辛但也收获丰硕的路。

 
服务指南 | 办公平台 |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人事处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城学园路2号
师德师风:0591-22865279  投诉电话:22865283  邮箱:rsc@fzu.edu.cn
邮编:350108 电话:0591-2286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