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于岩老师籍贯山东,于2002-2006 年在福州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目前主讲课程有《陶瓷工艺学》和《功能陶瓷》。2013年福州大学推荐于岩教授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人”。曾获福州大学“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竞赛活动二等奖1次,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2次,获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博士学位论文获福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曾获卢嘉锡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09年获福州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福建省巾帼英雄发明家等荣誉称号。 “候补选手”独占鳌头 在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于岩老师取得了工科特等奖的好成绩。说起这次比赛,于岩老师原本并没有资格参加。由于年龄差不多已经脱离青年教师的范围,而且优秀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所以于老师自称“自己就是个候补选手”。即便是这样于岩老师也并没有推辞,一接到通知就立即着手准备比赛。在酷热的暑假里,一遍遍修改讲稿和 PPT,于老师坦言“很折腾”。但于岩老师却没有丝毫的懈怠。 到了比赛的那一天,于老师准备充分,信心满满。但不料手气不佳,一不小心抽到了一号,还因为电脑的缘故,比赛过程中 PPT的播放出现了问题。好在于老师颇有经验,立即调整了上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课程的完整性。 当得知成为全省工科特等奖的得主时,于老师惊喜万分,这才透露出得奖背后的秘密。原来,在她的身后,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团队,全力在帮助。暑假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赶到新校区,一遍又一遍地听于老师试讲,大到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小到讲课时的眼神和提问时的语气,他们都一一校正,也一个字一个字地润色和修改PPT。他们就是教务处和专家组的老师们。于老师感恩到,这个特等奖,更该归功于她身后的团队,可以说,这个奖凝聚着所有人的智慧、心血和实力,“所以,我是代表大家去比赛的。” 做实在事做实在人 通过这次比赛,于老师也想告诉年轻老师以及她的学生们,自己份内的事情,无论是否喜欢,都要把它当做责任,要实实在在地去完成。 就拿当代大学老师投身科研而忽略了教学这一问题来说,于老师有自己的见解。“教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付出和回报还未必成正比。但是作为老师,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她也谈到面对压缩学时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办法总是有的”,不能因为难就退缩了。 于老师对待学生很有自己的主张。“我认为学生应当具备两大最重要的能力,一是学习的能力,二是做人的能力。”于老师认为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但是光把理论知识学好是不够的, 还要学会如何与实际联系,如何独立地去分析与解决问题。“作为工科老师,我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我所主讲的是陶瓷工艺,我会把课程与实践、与生活相结合。我希望学生也能做到这一点。”于老师表示教务处的网络教学平台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条件,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方便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 除了学习以外,大学生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也非常重要,就拿收发电子邮件这一最普通的事情来说,于老师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写邮件的时候,没有称呼,没有标题,也没有使用“您”等基本的称谓。“我并不是有多么看重‘您’和‘你’这个字,而是认为这是一个学生应该有的礼貌。要求学生在收发邮件时使用“您”等称呼,也是在教他们如何与长辈沟通交流,对他们日后求职、深造等都有好处,与教给他们知识一样重要。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细节,虽小,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处世。上课也是如此,我不允许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手机、做其他科的作业,因为在课堂认真听讲是学生的责任,并且课堂效率高,课后也轻松。” 为人师者为人友也 如果在百度里搜索于岩老师的信息,不难发现评师网中关于于老师的评价皆是“好评”,帮助度、清晰度、兴趣度“全5分”,大家的留言也都是“平易近人,课讲得好,难得的好老师!喜欢!”。而于岩老师也说,她更愿意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于老师不仅关心同学课堂的情况,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对人生规划她也心有所系。 “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应该把时间都 花在我的课堂学习上,也应该多参加社团活动,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并且大家更应该有一些私人时间做自己的事,这样才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于老师谈到这些时,她表示:“我更愿意与大家做朋友,可以在一起沟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 (福州大学报供稿) |